清明节应该过得多样化
发布日期:2015-09-21 来源: 访问量:

      自从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,如何过好清明节的争论就连绵不断,但时代虽然轮换,清明节原有的一些意义应该还原,一些新的形式应该被采纳,这样或许才能过一个真实的清明节、一个身心健康的清明节。

  首先,清明节是一个需要感恩和敬畏的节日。中国没有自己的感恩节,但中国从来不缺乏感恩和敬畏精神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许多年轻人,再也想不起“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”了。因此,在新时期,我们应该把祭祀的内容扩大,不仅是对家族的祖先,还有整个民族的祖先、整个民族的革命先烈,有意识地提倡对先人的感恩,因为他们是是中华民族的创造者、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。

  其次,清明节需要培养环保意识。时下,许多人以放鞭炮、烧别墅之类的方式来追怀亡灵,但众所周知,这些方式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,孔子曾说: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”传统节日不应该流于形式,要用心去体会它所蕴含的情感。只要我们诚心实意祭奠先人,形式可以灵活多样。鲜花水果代替元宝蜡烛、网络祭扫都应该成为新时期的新风俗。另外,环保本身也是一种感恩,古人敬畏自然、追求天人和谐的精神也是需要保持的。

  第三,清明节应该树立正确的“死亡观”。清明祭祖是对古人、先烈的感恩,但祭祀并不是要痛苦流涕。中国有个规矩是,哭新坟不哭旧坟。祭祀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中教育,古人在清明的时候欢快地踏青,把死亡看成是自然的终结,这种积极面对死亡的文化需要捡回来。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写墓志铭的方式来解构死亡,人们正在逐渐修正自己的死亡观,谈论死亡的忌讳也越来越少。

  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清明时节的杜牧不去哭泣悼亡,而是寻花问酒。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”宋朝诗人王禹俏则强调花和酒在清明节时的作用。即使在今人看来,他们的行为也有些离经叛道,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,我们的清明节很难回归欢快,但一个健康的清明节应该是多样化的。


下一条
暂无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