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半,扬州文人把这天称为“中元节”,而老百姓习惯称为 “七月半”或“鬼节”。时至今日,在扬州城乡各处,时常可见七月半祭鬼敬神的习俗。
【民俗心理】
庇护子孙,降福后代
市文联主席、著名民俗专家曹永森先生说,扬州祭祀行为主要有亡灵祭祀和祖灵祭祀两种。亡灵祭祀的民俗心理是超度死者,祝祷死者顺利到达阴间,再顺利地转世再生。而祖灵祭祀的民俗心理则是祈求祖灵能庇护子孙,降福后代。习俗中的清明、七月半和冬至的祭祖,都是这种特点的祖灵祭祀。扬州有句俗语,叫“早清明,晚大冬,七月半的祖宗等不到中。”是说一年有三次祭祖,祭祖的时间有讲究,清明节宜早上,大冬(即农历冬至日)宜晚上,而七月半宜晌午。七月半的晌午,在扬州的街头巷尾,可以见到有人家在墙角处焚烧纸钱,还要多做几样素菜,午饭时上供祭祀。
我市社会学者陈家庆说,他从小至今都有七月半烧纸的习惯,这是受祖辈和乡风影响而形成的心理暗示,它包含着一种美好的期许,希望儿孙幸福、家庭和谐,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,不应仅仅把它看成是封建迷信,类似的很多传承方式是很好的民族记忆。
【民俗习惯】赛城隍、放焰口、焚冥镪、放河灯
七月半祭鬼敬神的习俗源于《盂兰盆经》所载的目连救母的故事,以及寺庙里设盂兰盆会、诵经超度亡灵的宗教习俗。
在“过七月半”这天,高邮还有“赛城隍”的习俗。汪曾祺在他的小说《水蛇腰》中有一段细致的描绘:正是阴历七月十五,“迎会”(赛城隍)的日子。近晌午时把城隍老爷的“大驾”从庙里请出来,在主要街道上“巡一巡”,到“行宫”里休息,下午再“回銮”。这是一年里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。大锣大敲、丝竹齐奏、踩高跷、舞狮子、舞龙、花担子,倾城出动,鞭花轰鸣……
曹永森主席说, 其实“过七月半”最有情趣之处不是在白天的街头,而是在夜晚的河边。夜幕降临,在水边可以看到与元宵灯会相似的彩灯。只不过元宵灯会的花灯队是在陆路,而七月半的花灯队在水路。“一船坐众僧,放焰口;一船焚冥镪,铁丝络罩之;一船放荷花灯,飘飘然随潮而下”(真州竹枝词引)。
这个场景记叙的是仪征,扬州的其他各县城未见这样详细的记载,想来当初很可能大致如此。遗憾的是现今的人们没有见过这种场景,如果把这种富有扬州水乡特色的民俗活动挖掘出来,再加以整理和提升,一定能成为一项地方风情浓郁的旅游项目。
有人认为七月十五是“鬼节”,阴间的群鬼都放假外出,阳间有家的都回家享用祭祀,无家可归的则四处游荡,甚至为害作乱,于是有些迷信的善男信女便买来“毛昌纸”,做成纸钱到路边或野外烧化,祭祀这些野鬼,此举谓之“斋孤普渡”。野鬼中有许多“淹死鬼”,便有人到河边去放“河灯”。“河灯”都制作成莲花形,所以“河灯”又叫做“荷花灯”。黄鼎铭在《望江南百调》中记录了这一习俗:扬州好,水会夜深过。桂楫迎来都土地,荷灯放满护城河。施食市僧多。